为全面总结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深化实践育人成果,进一步激励与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扎根基层、服务家乡的广阔舞台上锤炼意志、提升能力、贡献智慧,2月27日下午,文学院在23号楼325教室举办“实践归来话成长”寒假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
团委学生副书记刘静雯全面总结了学院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今年寒假学院共组建32支小分队,实践内容丰富,涵盖教育帮扶、乡村振兴、文化宣讲、爱老助老、“回母校看一看”等多个领域。同时学院学生积极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扎根基层建设家乡,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她总结了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成绩,鼓励同学们继续勇挑重担,勇负重任,以更加务实求真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七彩课堂”负责人高闯带领团队前往钟秀街道城北村社区、新开街道长新社区开展社会实践,为社区儿童提供素拓服务,并组织云端“七彩课堂”。本次志愿服务累计十天,涵盖历史人文、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美育、四大名著等七大主题。他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更多内容丰富的志愿活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庙笔生花”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许蕴馨讲述团队在寒假期间,聚焦各地文庙,以江苏地区文庙为重点,开展系列调研与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江苏地区文庙,以“儒家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发展”为中心,与探访地区文庙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并就“大众对文庙的认知”这一议题采访群众百余人次。同时,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对文庙历史、发展现状做简要介绍,并通过趣味问答等互动形式,向社区的小朋友们进行了文庙知识宣讲。
桑“语”非晚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鞠一诺介绍了和团队成员在寒假深入社区和养老院,解答老年人在医院就医、公共交通乘坐时的常见问题的经历。此外,团队设立流动脑健康咨询站,结合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认知水平评估并给予个性化建议。这是一场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实践之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为社会健康老龄化贡献青春力量。
"青衿雅颂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姬家馨带领志愿者们携手社区,以"年俗文化盈巷里"为主题开展迎新春系列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创意书法教学、经典情景剧等活化年俗;用青花纹样探秘解锁民间美术,在朱红窗花中诠释传统智慧。团队也特别对新业态劳动者表示关怀,让快递小哥们在异乡感受温情,让文化传承成为连接城市脉动的温暖纽带。
王金兰同学作为 “回母校看一看——我为通大代言”寒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的学生代表,在会上分享了自己寒假参与回母校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她表示这一次活动给她带来了难忘的回忆,既加强了她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又让更多同学了解到南通大学的魅力所在。
“返家乡”社会实践的两名代表王韵涵、张丹丹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寒假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她们主动深入基层,在社区挂职锻炼,参与家乡交通运输志愿服务,调研家乡历史文化街区等,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书写绚烂的青春华章。
文学院团委书记蔡婧老师对本次实践成果分享会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她高度肯定了各个团队和各位同学的实践成果,鼓励同学们在知行合一中磨砺自己,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实践热情持续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回母校看一看——我为通大代言”实践小分队成员代表、返家乡社会实践学生代表参加交流,启东校区2024级学生代表线上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