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教授参加萧山唐诗高层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1-09浏览次数:379

    2012.11.6以著名学者傅璇琮、董乃斌为首的唐诗专家近20人聚首萧山,深入研讨“唐诗之路源头渔浦”的专题。参会的萧山各级领导50余人。王志清教授在大会上作《渔浦唐诗与唐诗渔浦》的专题发言。2012-11-08 《文汇报》发表题为《浙东“唐诗之路”诗意浓  萧山开发文化之旅价值大》文章,作者蒋萍、吴禄婵。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文汇网、东方网等十多家网站发布信息。


人民网报道链接:


專家建議開發“唐詩之路” 400多名詩人曾游覽

2012年11月08日10: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浙東有一條“唐詩之路”,在《全唐詩》收錄的2200余位詩人中,有400多人游覽過這條風景線,其中不乏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們前后多次沿著這條山水之路游走,留下許多膾炙人口、氣勢磅礡的詩句。在浙東唐詩之路起源地蕭山召開的研討會上,有人提出要循這條“唐詩之路”,開發文化之旅。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唐代的浙東,河網密布,詩人們往往順流而下,從大運河到杭州,再取山陰道到紹興,渡剡溪,上天姥山,爬天台山,進大佛寺,一路上千岩競秀,萬水爭流,放眼是畫,處處有詩。“浙東唐詩之路”,確切地說,是從錢塘江,經西興、蕭山到紹興鑒湖,沿浙東運河到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經天姥山抵天台山石梁飛瀑的一條古代旅游風景線。

  蕭山歷史學會副會長陳志根認為,蕭山是唐代詩人浙東之旅繞不開的必經之路,浩瀚廣闊的錢塘江使蕭山成為浙東的西北門戶,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成為通往浙東的必經之路。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鄉”指的就是蕭山。李白在《送友人尋越中山水》中寫道“東嶺橫秦望,西陵拱越台。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此中描寫的應為湘湖和固陵(西興古稱)。直到明代中期,由於筑起麻溪和臨浦兩壩,導致西小江和浦陽江的隔離,蕭山作為杭州至紹興水道必經之地的位置才逐漸喪失。

  南通大學教授、中國王維研究會副會長王志清也十分贊成以上觀點。他覺得,蕭山也是西連錢塘江而東接富春江的中樞要鎮,是杭州至富春江的經由之路。謝靈運《富春渚》:“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意思是說從漁浦到富春江,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輕鬆順暢,沒有鞍馬勞頓之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動車、軟臥。而且,漁浦也是十分重要的航運港口。王志清認為,唐詩中的漁浦,交通便利,景象繁榮,景色奇美,人文決勝,這就是為什麼唐詩之路要從蕭山出發的原因。

文化之旅前景可期

  專家認為,發掘“唐詩之路”的文化內涵,對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積極影響。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原會長傅璇琮教授認為,“唐詩之路”是很好的發展契機,當地政府應該大力扶植區域文化,挖掘浙東的歷史文化遺跡,建造“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園區、詩碑公園、浙東唐詩之路博物館等,總的來說,就是在接下來的建設中,注意歷史文化,讓其成為旅游的重要載體。

王志清覺得,“唐詩之路”於自然中寓哲理,於秀麗中含質朴,充分顯示了浙東地理文化的特色,同時,因其深具詩歌藝術和山水景觀的特質,具有歷史發掘和旅游開發價值。浙東“唐詩之路”是一種人文現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浙江的文化軟實力,是無價瑰寶。(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