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行2012届硕士研究生欢送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30浏览次数:581


  6月30日上午,南通大学文学院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2012届硕士研究生欢送会。文学院党政领导以及全体硕士生导师、硕士生任课教师、参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老师,以及文学院全体硕士毕业生出席了此次欢送会。会议由文学院副院长徐毅博士主持。

    本届是文学院第三届硕士毕业生欢送会,文学院硕士点也由初立到逐步壮大。欢送会上,徐院长对本届硕士研究生给予了较高评价,范院长宣布了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表彰名单,潘书记宣读了优秀毕业生表彰名单,授予优秀荣誉,寄予殷切希望。学生余敏代表全体文苑毕业生表达了对母校、文学院、老师们的衷心的感谢与不舍。教师代表何书老师引经据典,从研究生生活和人生经历等诸多方面,对研究生寄予谆谆赠言。

    其后,全体研究生赠送文学院“百年树人正木其始,三载传道真经以终”的纪念对联一幅,以表达对母校、文苑的热爱。欢送会最后,丁院长代表文学院老师对毕业生做了毕业赠言,祝贺2012届毕业生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并对他们未来学业与事业寄予了美好祝福。(余敏)

齐唱毕业歌



教师代表何书博士发言 

研究与人生成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作为教师代表在此发言,我倍感荣幸!

    同学们,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欢聚一堂,分享你们的喜悦,祝福你们的未来,请接受我诚挚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昨天举行的授学位仪式,是你们生命成长的神圣仪式,黑色的方形的硕士帽,飘逸的流苏,藏青色的硕士服,精致美丽的如意结,还有你们清朗文气的笑容,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这样定格在了刻骨铭心的一刻。十五年前,不同的地方,相似的场景,我的人生也曾有过类似的画面和定格。十多年来,我的脑海中会不时冒出一个问题:为何读研;假如不读研,我现在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同学们也许有过与我相似的想法。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研”、“究”二字的内涵以及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对我们人生成长的意义。

    研,《说文解字》解释其本义为“磨也”。就是打磨、研磨、磨砺的意思。考研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研是磨;失恋深夜一个人痛哭是研是磨;找工作四处碰壁是研是磨,不被人理解陷入深度孤独是研是磨,看到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早已有了薪水、对象,甚至孩子、房子、车子,从而感到万般失落是研是磨。写论文的过程更是研、更是磨:论文选题时“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煎熬;收集资料时“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艰辛;确定论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等待;论证过程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庄生化蝶迷晓梦”般的纠结,等等,无一不是研,无一不是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研的过程、读研的三年就是研的几年,磨的几年。那么,如此的研磨生涯,是否正常,是否值得呢?也许,对于迷恋红灯绿酒,醉心风花雪月的俊男靓女来说,这研磨的生活太不正常,太不值得了,然而,对于志存高远,热爱精神重于物质的学人而言,这研磨却是不可或缺的历练。《周易·系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研”是圣人的实务,“磨”是君子的功课。那么,圣人、君子们研磨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学》的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说,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显明内在的美德,不断地更新自己,直到到达并停住在最美好的境界。“明德”怎样才能明呢?古人有八字真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就是磨练心志,“格物致知”就是研索知识。三年来,你们在导师们的引领下研其心,研其志,远离了标准答案的桎梏,抛弃了找关键词的简单化思维,心智和人格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研究的第一价值是磨练了我们的心志,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健全了我们的人格。

    究,《说文解字》解释为“穷也”。作为动词,是穷究;作为形容词,是穷尽。学者之究,就要穷究万物之理,穷尽人生之至境。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继晷焚膏,饮恨泣血,撰写《史记》,苦心孤诣,就在一个“究”字,要“究天人之际”;屈原上下求索,怒发天问,亦在究,要究人间之正道。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其指归在“究”,意在究万物之理。释迦牟尼抛弃富贵的宫廷生活,餐风露宿,菩提悟道,旨在究生命的奥秘。庄子寄意大鹏,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究的是无待的逍遥。阮籍的穷途之哭、嵇康抚无弦之琴、杜甫的千古文章、李白的长风破浪都蕴含着一个“究”字;还有苏格拉底永恒的生命追问,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闪烁着睿智光芒的心灵笔记《沉思录》。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了解人性,反思过往,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标志。因此,研究的第二价值是培养了我们探索真理的兴趣和勇气。

    研究生生活的第三方面的价值是培养我们进行独立的思考。论文的选题、框架的建构、材料的收集、周详的论证,公允的结论,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独立,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这个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的真理,甚至没有专断意义上的权威,这是一个平等的建立在共同遵守的逻辑秩序和话语平台上的客观的探讨过程,不需要趋炎附势,巴结讨好,阿谀奉承,更不能欺瞒事实,抱有成见,偏执轻狂,自以为是。因此,面对写好的厚厚一大本论文,我们可以挺起胸膛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的,我是我自己的。也许,这在三年前,对你们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研究生生活的第四方面的价值,是培养了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严格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所养成的主要思维习惯就是背标准答案,找关键词,揣摩出题老师的心理,阅卷老师的兴趣。这样的思维习惯和模式是有着致命的缺陷。在这样的思维习惯中,悠久厚重的历史、五彩斑斓的文化、气象万千的大自然,都变成了简单的关键词式的概念和符号。说到鲁迅,就是思想家、文学家这两个概念,模糊了鲁迅才可能有的那张脸、那撮极富个性的鲁迅版的胡子,更不用说把他的精神融入我们成长的血液。说到道家,想到的就是“无为”这个关键词式的概念,于是我们遗憾地与老子的智慧和深邃、庄子的超脱和旷达擦肩而过。说到佛教,就是“空”、“消极”等概念;却忽略了佛家所追求的放下虚妄、荡尽尘垢、破除执迷之后的圆通澄明的生命境界。

    我们把社会、历史和文化概念化了,甚至把我们的人生也概念化了。找对象,当下流行的标准是两个概念“高富帅”或“白富美”,可是这样简单的概念怎么能准确诠释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生命交融呢,又怎么能描摹情人眼里特有的西施那特有的气韵、特有的眼神、特有的生命律动呢?我们被概念绑架了。当然,这不仅仅是同学们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反思的问题。“夕阳”这一概念给多少中老人带来了心理阴影。一退休就唱起了夕阳红,生活质量在提高,预期寿命在延长,不少人退休后的时间比退休前还长,一般人至少也还有三四十年的时光,这应当是人生午后,哪是短暂的夕阳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而“空巢”这一概念又给了天下父母多少的孤独和伤感。孩子考上大学,有志高飞,或在外地工作了,本来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可以回归自身,重新做回完全的自己,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生的一次大解放。可是“空巢”一词把空落、凄清、孤寂的意象以概念的形式固化在了每一个中老人的心里,让其失落,使其惆怅。

    在做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真正明白了,论文需要用概念来建构,但概念必须要有大量的、丰富的、鲜活的材料来支撑,还必须要有血有肉的论证,必须放在特定的时空和各种条件下才能成立。正如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现象中抓住了“资本”这一概念,但他又把这一概念具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然后才写成了《资本论》。同学们,这一次突破概念化的简单思维获得了论文的成功,其实,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从此,我们会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尝试着走出概念化、简单化、片面化、直线化的生活误区。一位有远见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说:“当你把河流的弯曲当作常态之时,就是你能感受人生幸福之时。”

    因此,同学们,我们必须意识到,包括我及其我之后的我们这几代人的成长环境是特殊的,不同于国外,也不同于我们之前的几代人,十几年背标准答案的程序化的、机器般的、讨好般的揣摩别人心态的学习模式对人的人格、心里、动手实践能力、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老师和同学们在指导和写作本科和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已有初步的感受,其实,这只是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对人生、社会的影响更大,这将是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生活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成人、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健全人格、培养思维的启蒙式的教育。也许读研对于我之前的几代学者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事,是锦上添花的荣誉,因为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他们的学习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所以他们尽管没有读过研,依然成就斐然,著作等身,而读研究生对我们来说却是必须的。

    同学们,明天,你们将准备行装,走向你们人生新的方向。从此,你们生命的记忆中将散落着研究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啬园弥漫的杜鹃花香,校园林荫道飘飞的落叶,新图书大楼和着书香的油漆味,欧尚开张时买的那件特价的体恤衫,校庆那天特别可口的午餐,还有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纠结,那一桩憋在心里一直未说出的心事。

    同学们,带着这些珍贵的记忆,踏上新的征程吧!祝你们一路走好,一生走好!

   谢谢大家!


 学生代表余敏同学发言

六月之别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我能代表文学院2012届硕士毕业生在此发言。

    在母校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带着既得的荣耀与别离的轻愁,相聚在这里,参加文苑第三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此时,我们这一届27位同学即将告别母校,告别晨昏日月都诗意舒卷的文学院,走向下一个远方。此刻,百感交集,以谢为先。

    首先,向培养我们的母校和文学院致以最真心的感谢!通大一世纪弦歌不断,文苑五十载栉风沐雨,她一路走至今日,哺育了年轻深思的我们。她赋予我们厚重的人文情怀足以伴随我们一生,她给予我们“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训言,足以引导我们一路。

    感谢我们的至敬挚爱的老师们:是你们用智慧充盈我们的视野,用独特的性格塑造我们的精神,用悲悯、正义、乐观的情怀引导我们的灵魂。七年前,初入文学门槛,文学院的老师们言传身教,给我们最初的启蒙;三年前,我们再次起航。三年间,恩师如父,传道授业,勉我上进。师恩如山,眷眷不敢忘怀!

    感谢我们辛劳的父母:他们以最无悔的付出,为我们换取自己的梦想,和一生的幸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今日的荣耀是我们的更是父母的,但愿我们能以自己努力,回馈父母这最平凡最伟大的付出。

    感谢朝夕相伴的学长、同窗、学棣们:这一路求学,学长耐心指导,同窗共勉共进,学棣鼓励帮助。相互支持,琢磨砥砺,我们继承着文苑优秀的品质风范。友情似水,温暖一路人生!

    如今,就要结束我们的通大求学之路,即将告别:挥别我们的百年母校,祝她能祈通中西,更加自由强大;挥别我们的文学院,祝她能更具“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告别我们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告别我们的同窗和朋友,祝他们在学术上勇折桂冠,在理想的路上走得更远。

    昨日,通大文学院给予了我们最初的骄傲;明朝,我们立志回馈她最美的荣耀。

    美丽的母校,挚爱的文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离别在即,就让我们以今天,以2012年6月30日为起点,放飞手中的理想,践行心中的誓言!(余敏)


 学院领导在文学院201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珍惜自己的努力

丁富生

尊敬的周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上午,九点半,我们相聚文学院会议室,举行简短而隆重的毕业典礼!在此,我受学院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委托,向文学院2012届硕士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养2012届硕士研究生的 全体 老师和教辅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当我们还沉浸在对周校长“人文是什么”遐想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这一天——一个庆贺的日子,也是送别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情都是十分复杂的。看到一批自己亲手培养的学生完成了学业,将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给我们的是一份欣喜,一份安慰;但是,同学们离开我们的身边,会遇到什么,你们会怎样对待这些问题,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这些,也常常使我们无限牵挂!

同学们,本科阶段,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考取了研究生,最有力的说明了,你们是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阶段,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你们都顺利毕业,都取得了学位,也最有力的说明了,你们是优秀的硕士生。

同学们,从明天开始,你们就要走向社会,你们的生活除学习、科研之外,还多了更为重要的社会的工作。我们常说,学校是小社会,但你们要记住,学校不等于社会,社会远比学校丰富,远比学校多彩,也远比学校无奈!自己的命运并不完全由自己来掌握。时代、社会、前生的条件、今生的机遇,或许会因为不适应而让我们远离理想的轨道。我们会因为错误的抉择而后悔,会因为放过了时机而失落,会因为遇人不淑而懊丧,会因为错待他人而自责!你们会有成功的欢呼,也会有失意的彷徨,还会有挫折的苦痛!但是,不论自己的处境如何,我想,有一个思想对于我们是重要的,那就是,珍惜自己的努力,珍惜人生的阅历。只要我们努力了,不论结果如何,都应当珍惜。努力是对自己的培养,努力的经历使我们学会必胜,努力是我们的财富。

同学们,人生如线,有笔直的,也有弯曲的,但人生的底线,我们一定要坚守!

同学们,人生如路,有平坦的,也有坎坷的,但人生的道路,我们一定要走对!

谢谢同学们对文学院深厚的感情!古代文学的吴慧同学在《论文·致谢》中说得好:

感谢南通大学,你博大的包容精神丰满了我今后的人生轨迹!

感谢南通大学文学院领导,你们无私的关怀让我认清了自身的价值,更加坚定自己的脚步!

感谢南通大学文学院全体教师,你们亦师亦友的文化熏陶,让我终生受益!

同学们,文学院会记住你们!文学院每一个老师会挂念你们!我们“作为你们的‘长辈’,担心你们风雨兼程中是否会摔跤、是否会流泪、是否会彷徨?”你们“要不迟到、不多言、不忘事,拜良师、交益友、少酒肉,孝父母、强体魄、会理财。”

同学们,在你们即将迈上人生又一个台阶的时候,我们希望同学们要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保持乐观向上的激情,勇于拼搏、开拓创新,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记住周校长的话:“办好文学院,校友以学院为荣,拥有持久的发展后劲!校友杰出优秀,文学院以你们为荣,将更有地位更有影响,获得更好的发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