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11浏览次数:1758

汪政,男,1961年8月生,江苏海安人。1977年考入南通师专中文科,1980年毕业,分配至海安县西场中学任教。1984年考入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86年毕业后调入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历任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2001年调入江苏省文联,先后任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文学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省文联办公室主任。2009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作研究室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从事文艺理论和当代文学研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良好的评论作风和独特的批评眼光赢得了作家和读者的信任,是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评论家。先后在《读书》《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三百万字,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中学语文教学》转载复印,并入选多种书刊。出版《朝花夕拾导读》《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激情》《解放阅读》等,并获得多种文学奖项。 

  曾担任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终评委,第七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委。主编、参编大学、中专、高中教材多种。

对母校办学质量的评价

  母校历史悠久,办学成就突出。特别是进入南通大学办学阶段后,发展更是走上了快车道,可谓日新月异。

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给毕业后的成长道路带来的帮助。

  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我们那时的生活,就是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真正的心无二用。人生的目标似乎早已确定,那就是做一名教师。对什么是理想中的教师理解得很朴素,我们的老师就是榜样,也就是课要上得好,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实际上就是科研型、学者型教师。毕业后我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一边认真教学,一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我现在依然在文学与教育这两个领域工作。

对老师、同学以及大学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我是文革以后的第一届学生,在班上年龄最小,我的同学大都是老三届,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谓“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在当时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学习非常刻苦,又有社会实践经验,对我帮助很大。老师们也是如此,也很珍惜那重新获得的大学教席。许多老师从农场、田头和中小学来到大学讲堂,都是加倍工作,他们教学认真,科研刻苦。这些影响对我是终身的。

对学校办学模式的建议。

  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讨论很多,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改革。我希望母校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能进出新的道路,办出新的模式,提供新的经验。希望母校不仅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更希望培养出有思想、能担当国家未来的新青年。

◆对学校、学生的一句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