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11浏览次数:1503

秦志强,男,1963年10月生,江苏通州人。1980年9月—1983年7月在南通师专中文科大专毕业,在校期间两次评为校“三好学生”,两次评为校“优秀团员”。现任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被评为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语文特级教师,省教授级教师论文评审鉴定专家,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南通市第六、第七批科技拔尖人才,荣获南通市基础教育最高荣誉——“园丁奖”。

◆对母校办学质量的评价

  母校地处有着崇师敬教优良传统的南通,师范教育开全国之先河。母校厚实的师资队伍和优良的教风学风垫高了我们底气和自信。如今,母校的学子遍布江海大地,并在相当程度上支撑着南通教育的一片天空。南通教育所以会叫响全国,母校的贡献功不可没。衷心祝愿母校今后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成为一所省内外有更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给毕业后的成长成才带来的帮助

  在母校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然而,这三年,我学到了太多太多。我一直为自己能母校的一名学子而自豪。进校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17、8岁懵懵懂懂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接近知天命的年纪,是母校给了我长远恒久的影响。我在这里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从未读过的书,中外作家、文学大师及其留下的经典与曾与我是那样的遥远,在课堂里我们终于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了,到今天,我每每看到书籍总觉着一份特别的亲切;在这里我拥有了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能力,记得汉语老师曾用录音机录下我们的朗读,然后给我们一一正音并指点,记得在教室摆了一排小黑板比练粉笔字;在这里我学到了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记得我们曾戴着白手套意气风发地参加全校广播操比赛,冬天去海边一所学校实习,互相帮着搬运行李,冷得不行时两人挤一个被窝取暖的情景;在这里我养成了很多很好的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当做了自己提升快乐指数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曾经每天早上相约宿友长跑,从郊外跑到市区再原路返回,以至于到今天,我还一直保留着长跑的习惯。就是母校老师上课时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也常常不自觉地融化在此后自己的行为中和课堂里。我们的身上永远烙印着母校许许多多有形的抑或无形的文化印记。

◆对老师和同学的回忆和怀念

  我一直深深怀念着我的母校,怀念着我的老师以及与我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30多年过去了,一切都历历在目。

记得入学报名的那一天,正碰上风雨交加的天气,然而那一切似乎丝毫没有影响到自己兴奋的心情,骑着自行车在雨里奔行80多里,赶到学校的时候,看到两排整齐的梧桐树边是各个系科的一面面旗帜,是在风雨中迎候我们的老师和学兄学姐的一张张笑脸,从此,开始了难忘的大学生活。我记得中文科主任陆文蔚、朱双六先生给我们大家开会训示的情景,记得辅导员徐型、管向群老师组织我们开展新年文娱活动,记得大家搬着椅子到操场看露天电影,记得在煤屑跑道上参加长跑比赛,记得在学校后面的草地上踢足球、打排球,记得徐应佩、周容泉、吴功正老师充满激情地给我们讲唐诗宋词、鲁迅茅盾、文学概论,记得在教学楼之间的葱绿的桃树林下复习功课,记得校门口的小邮局、小饭店,记得赵定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虽然母校当时的条件不够好,第一学期我们还曾集体借住离校3里多地的知青点的两层小楼,但是,简陋的办学条件掩不住我们青春的活力和求知的热情。这一切都殊为难忘,记忆至深,并在心底沉淀为人生里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母校如今另辟了现代化的新校区,已经多么希望有机会再到母校的校园里走走,在自己曾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留个影。

◆对办学模式的建议

 1、拓展学生的视野,涵养其内在的文化气质。

 2、多多开展活动,培养切实有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3、打造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校品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