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庆,女,出生于1977年10月,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人,于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就读于南通师院中文系,在校期间学习认真,未担任过任何职务,曾发表论文1篇。2000年9月,分配到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教语文,一年后被借用到清浦区委办,2003年7月考上公务员到清浦区劳动局工作,历任清浦区劳动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2009年6月调任清浦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目前主持全面工作。
◆附文章一篇
在路上
出差期间接到母校的电话,说是对优秀校友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将通过邮件发到我的信箱里,真是既欣喜又惭愧,毕业后工作和生活繁忙,跟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并不多,没想到母校还能记得我,工作了11年,也没什么成就,充其量一个官场小吏,母校却没将我忘记,还把我当作优秀校友,真是惭愧不已。
我是中文962班的一名普通学生,那时候师院的本科班很少,学校非常重视对本科班的教学,很多课程都是教授亲自授课,风格不一,都很精彩,每次上课,我们都早早到教室占位置。印象最深的是周建忠教授,当时周教授的课很少,可我却是终身难忘,我记得当时他举例讲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笑道“这完全是中原人的少见多怪嘛”,我恍然大悟----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还有教当代文学的周溶泉教授,滔滔不绝,文思如其名;教现代文学的是陈学勇教授,慢条思理的,我们私下里都认为他念《天狗》时的样子最可爱; 教古代文学的有好几位,一位是姜光斗教授,上课时总是仰着脖子,我在做笔记之余总是寻找他的目光,看看天花板上有什么,呵呵,还有一位是吉定教授,总是笑眯眯的,板书极漂亮;教逻辑的是周扬老师,是系主任,上课从不带书,侃侃而谈,潇洒至极;还有教中学语文课程分析的朱老师,大家都会叫他“朱ˇ朱~”(第一个读第三声,第二个读第二声), 是他要求我们课前轮流到台上讲5分钟,锻炼了我们的胆量和口才。我们的班主任是丁赋生教授,幽默风趣,曾教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古代文学,我们班组织的活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真是难得!我还记得教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那两位老师,这两门学科在我工作以后派上了大用场……
那时候学校并未要求一定要上晚自习,可我们班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去教室、或是图书馆自习,看书、做笔记、写文章。在图书馆常能遇到系里的老师,常会同学和老师在聊一些文学问题。下自习后,很多同学回到宿舍还是继续看书直到熄灯,免不了会有感叹,会有评论,也就有了争论----看法不同嘛,一个宿舍的人都在叽叽喳喳地各抒己见,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常常争得脸红脖子粗!那时候学校的协会很多,同学们常在课余参加各种活动,当时我们宿舍很多同学学习乐器,有拉小提琴的、吹萧的、弹古筝的、拉二胡的、弹古琴的,经常可以在一起合乐,其乐融融!学校有校报,常会看到同学的文章;还有诗歌协会,很多同学写诗投稿,协会定期编发……
那是一段多么快乐而充实岁月啊!
毕业后,我顺利地分配到了淮安市清浦中学。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我漫步校园,落叶沙沙作响,夜幕悄悄降临,校外的路灯繁华,车辆川流不息,可校内却静谧而平和,俨然是两个世界,那天我立下了生平的第一个人生计划。我当时还不知道评职称的过程,只是简单地想,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有可能的话,要争取评为高级职称,成为当地的名师。在学校工作的一年里,很努力也很辛苦,每天早晨七点就赶到学校上早读课,天天都是改不完的作业,备不完的课,晚上还常常要忙到十二点。
可是人生往往没有彩排,计划没有变化快,刚工作一年,我就被选拔到区机关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职场生涯。机关十年,个中的酸甜只有自己知道。回想大学时老师的教导,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时学校的路边有一块石头上也刻着,虽然现在我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可是这句话仍然在提醒着我,无论到哪一个岗位都要钻研业务,成为业务上的行家里手,才能实现管理到位;只有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能带领一个单位蒸蒸日上。文学是一座令人向往的象牙塔,大学教我们怎么走进去,社会教我们怎么走出来。如果不走进去,我们永远无法领略那片风光,也无法欣赏那份美丽;可是如果不走出来,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她究竟如何美丽,也就无法丰富我们自身的内涵。人生的路还很长,我还在路上。
明年,母校将迎来百年校庆,祝母校桃李天下!再铸辉煌!